对于开关电源工程师来说,PCB Layout是产品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。布局不当可能导致严重问题,从功能失效到无法通过EMC或纹波测试等合规性问题。在这篇文章中,我们将以一个成品电源模组为例,探讨一些关键的设计考虑因素。
安规走线间距是不可忽视的标准,如果不遵守,产品在耐压测试中会失败,因为高压会导致空气击穿。保险丝前的距离应保持在3mm以上,这也是为什么保险丝通常放在电路最前端的原因。即使安规没有明确规定,如果走线间距太近,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也可能发生击穿。例如,PCB外层1mm的间距耐压仅为200V,所以对于220V交流或310V直流电,建议走线距离至少保持在2mm以上,通常我会设定为2.5mm以上。
这些器件都有安规要求,简单来说,就是两个器件之间有最小尺寸要求,尺寸太小的器件是无法通过安规的。开关电源变压器的骨架也需要严格把控,尤其是初级到次级的距离,小功率变压器必须飞线。
开关电源变压器的骨架也需要严格控制,特别是初级到次级的距离。对于小功率变压器,飞线是必须的。
飞线长度也需控制,飞线太短可能影响耐压,太长则可能导致电磁信号辐射,影响EMC。因此,在规格书中应详细说明,PCB绘制时,飞线的焊盘设计要特别注意。
以两个设计为例,RV1压敏电阻与后面的X2电容之间的走线为何要绕道而行,而不是直接覆铜短接?
保险丝后的走线经过压敏电阻VR1,再到X2电容,绕了一个弯,这是为了避免电流在PCB上形成回路。电流只走阻抗最小的路径,如果直接覆铜,某些元器件可能会被跳过,这是不允许的。
同样的,电解电容的布线也是为了防止电流绕过必要的电容,直接流向负载。虽然绘制方式不同,但实际效果相同。
这是一个错误的案例:红色L火线先连接共模电感,再接X2电容,这段走线会导致电流来回走动,形成天线效应。当X2电容充电时,导线内部电流是正向的,而电容放电时,电流则是反向的,这正是天线的工作原理。
所谓的最小高压主电流回路,指的是最后一个高压滤波电容、变压器初级和高压MOS管之间形成的回路。由于该回路会经过高压脉冲电信号,必然会产生严重的电磁辐射,而我们唯一能改善的方法就是减小回路面积。回路面积越小,天线效应越小,辐射也就越少。
这是实际布线时的布局示意,大家可以参考一下,其中JT1是飞线,将310V正电压直接引入变压器。
采样应从开关电源输出端的最末端单独拉线,这样可以避免负载电流对采样线的干扰。
采样电路位于最末端,直接从负载输出端取样,采样走线上不走大电流,从而避免了各种采样误差。
众所周知PCB的过电流能力是有限的,但是PCB上的电流究竟能过多少呢?
参考相关表格你会发现,对于小功率开关电源来说,高压侧走线完全没有必要设计得很粗,除非是为了散热,一般1mm的线宽就足够,2mm已能胜任大多数情况。但在低压侧,大电流怎么办?
一方面可以增加线宽,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去除部分阻焊层,并在钢网层开窗口,增加锡层厚度,以提升导线的载流能力。(注意:一定要在Paste钢网层开孔,否则不会真正上锡,切记切记。)
在许多情况下,我们需要通过PCB来散热,这时可以打一些过孔,将热量传导到PCB的背面。
有一个小技巧是使用孔塞来提高热传导效率。不过,需要注意的是,孔塞的直径通常不能超过0.45mm,保险起见,建议选择0.4mm的孔径。
在开关电源的高压侧和低压侧之间通常会有一个放电管,用来释放静电。
许多工程师会在最后进行手工绘制,而我的建议是直接将其做成一个封装,然后在PCB中关联调用,这样可以避免破坏PCB的联动性。只需要绘制两个异形封装即可,相对简单。
需要注意的是,只需去除阻焊层,千万不要在中间绘制钢网层,因为这里不需要上锡,只有焊盘部分需要上锡。
通常情况下,元器件封装应遵循IPC-SM-782A标准。对于需要承受高压的采样电阻,则需要特别处理。由于电阻焊盘之间的间距与耐压有关,因此焊盘间距应适当增大,但不能过大,以免增加焊接难度。
这是一个控制器用来连接高压的采样分压电阻。如果间距不符合要求,可能会因耐压不足而击穿。贴片电阻器也有耐压限制,如果不够,就需要加大封装尺寸。
贴片电阻器也是有耐压的,不过耐压不够就要加大封装。
以上就是我在开关电源设计中的PCB绘制经验总结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